本書在前四版《溫病學》教材的基礎上,汲取了各地高等中醫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提出的意見,集體編寫了這本教材,供高等中醫院校使用。
本教材由總論、各論、名著選錄三個部分組成。總論部分介紹溫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,主要內容有溫病學的發展概況,溫病的概念、病因發病、辨證、常用診法、治療、預防等。各論部分介紹四時溫病的具體證治,主要內容是敘述風溫、春溫、暑溫、濕溫、伏暑、秋燥、大頭瘟、爛喉痧等溫病的病因病理、診斷要點、辨證論治等。各章後並附有文獻摘錄和病案舉例,以有助於對各病的進一步瞭解。在名著選錄部分選有葉天士《溫熱論》和《三時伏氣外感篇》、陳平伯《外感溫病篇》、薛生白《濕熱病篇》、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選、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選、余師愚《疫病篇》等。為了便於教學,把原著的內容進行了分類整理,並冠以標題。除了對原文進行闡述外,還選錄了部分注家的注釋,並作了按語,以便於領會原文和注文的含義。
在草擬本教材教學大綱時,華東地區七所中醫學院的有關老師參加了討論。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,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組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,並做了大量的工作。編審小組還邀請王燦暉、白介辰、李洪濤、楊進等先生參加了部分初稿的編寫。在本教材的定稿階段,沈鳳閣、王燦暉、楊進等先生參加了審稿和修訂工作。此外,各地中醫院校的同道對本教材的編寫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,謹此誌謝!
本書台灣承啟版由成都中醫藥大學楊宇教授、長庚大學沈建忠教授校訂,一併誌謝。
鑑於各地用藥劑量略有差異,加之臨床情況複雜多端,難以定出統一的標準劑量,故本教材中所選用方劑的藥物劑量一律沿用原著所載,讀者在具體運用時可因地、因時、因人、因病確定適當的劑量。
我們在編寫本教材時,力求能在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的基礎上,進一步提高溫病學理論的系統性和科學性,使之更切合教學和臨床工作的需要。但限於水平,本教材中一定還有一些不足和錯誤之處,因此殷切地希望廣大的讀者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。我們相信,隨著中醫溫病學理論的發展提高和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,本教材在今後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充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