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各家學說》是中醫專業中反映歷代中醫學成就,具體闡述醫學家的學說及其經驗的一門後期理論、臨床提高課程。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了中醫學各科課程的基礎上,進一步了解與掌握中醫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思想、學術成就和主要醫學流派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,以擴大學生的知識範圍,提高理論水平,豐富臨床知識,為今後從事教學、臨床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實基礎。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、知識性與實用性,因此,它與《中國醫學史》及其他課程是有區別的。
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二版、三版《中醫各家學說》教材的內容,根據中醫高等院校幾年來教材的使用情況,這次教材編寫的主要內容是:總論部分概述了中醫學術發展的源流以及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;各論分為八章,介紹傷寒學派、河間學派、易水學派、攻邪學派、丹溪學派、溫補學派、溫病學派的代表醫家,以及其他著名醫家,共計四十位。在詳述每一醫家學術思想之後,附有醫案與原著選讀,以利於學生掌握與應用。
本書的教材編寫組進行了分工:總論、河間學派、溫病學派及張志聰學術思想部分,由任應秋編審,魯兆麟協編;傷寒學派由郭子光編寫;易水學派由王祖雄編寫;攻邪學派、丹溪學派、溫補學派由裘沛然編審,嚴世芸協編;其他著名醫家由丁光迪編審,徐榮慶協編。最後並召開審定稿會議,集體討論定稿。
本書台灣承啟版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宋興、長庚大學馮曄校訂。本教材在使用過程中,請各院校不斷總結經驗,提出寶貴意見,以便今後修訂、提高水平。 |